跳到主要內容
:::

高度近視性黃斑病變 語音導覽

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是指高度近視(大於600度)的人由於眼軸變大、視網膜的黃斑部下面的細胞基底膜出現裂痕,由於身體自我修復的功能,容易在視網膜下的脈絡膜長出新生血管到視網膜,這些新生血管除了本身佔據了感光細胞層會佔據中央視野外,其較為脆弱容易出血,血塊及結疤組織也會影響中心視力。

高度近視黃斑部新生血管是年輕成人最常見的黃斑部新生血管,大約高度近視族群中的5~10% 可能會發生,雖然不像老年性黃斑病變常反覆的出血滲漏,日本的研究報告指出,一旦發生高度近視黃斑部新生血管,如果沒有治療,絕大多數百分之九十的病患,十年後的視力都小於 0.1,這對於正值有生產能力的青壯年生活會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而目前新的治療方法為眼內玻璃體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可以有效的改善視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視力恢復有很大幫助。

  • 有聲書:高度近視性黃斑病變
高度近視性脈絡膜新生血管

高度近視又稱為病理性近視。正常眼球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軸(眼球長度)也會隨之增長。但過長的眼軸不但會導致近視,還將視網膜下的脈絡膜組織拉扯變薄,使得脈絡膜循環降低,產生有害無益的新生血管。目前WHO世界衛生組織將高度近視定義在500度以上的近視患者。

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影像變形(視物變形症)、出現盲點、彩色視覺減弱、感覺看見亮光或閃光(閃光幻覺)和看見的所有影像都偏黃(黃視症)。眼底檢查時可以發現病理性近視的病理特徵,包括棋盤格狀眼底、漆裂紋、瀰漫性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斑塊狀萎縮,以及斑塊狀萎縮融合形成的大範圍萎縮。上述任何一種病灶,都會進展為近視導致脈絡膜血管新生。

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性別、年紀、種族、環境因素、遺傳因素。
(1)性別:女性的發生率高於男性。
(2)年齡:脈絡膜血管新生的機會隨年齡增加。
(3)種族:較常見於東方人發現。
(4)環境因素:與近視的發展有關。用眼過度等增加近視機會的狀況都視脈絡膜新生血管產生的風險。
(5)遺傳因素:父母為高度近視患者,小孩未來發生高度近視並且合併新生血管產生的風險也會提升。

治療目前以玻璃體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為主。但要減少脈絡膜血管新生的最佳手段,就是要控制近視的惡化。孩童視力健檢及追蹤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手段。